
以协同育人为引擎 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
赵水民
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: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,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,实现全程育人、全方位育人,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。”协同育人既体现在课堂教学中,又如盐溶于水般融入学生成长发展的各场域;既依靠学校持续发力,又离不开家校社协同合作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,必须坚持系统思维、闭环思维、借势思维相统一,坚持课内课外、校内校外、线上线下相贯通,坚持实践赋能、文化赋能、智慧赋能相结合,系统化推进协同育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。
重构课程体系结构,构建协同育人的核心通道
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,就要推动思政教育由“单一课程”的线性模式,升级为“多维渗透”的融合性生态系统。
一是筑牢思政课程主阵地,打造理论铸魂“定盘星”。构建“理论逻辑—实践场景—价值引领”模式,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时代同频共振,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、社会热点、学生关切融入教学;激励学生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中深化认知,从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参与者,在“做中学”“研中思”;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碰撞中,坚定理想信念,厚植家国情怀,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。
二是推进课程思政协同化,织密专业育人“经纬网”。依托专业、通识、实践课程群分类设定目标,搭建跨学科共享平台,实行“一课一案一评”,将思政元素嵌入教学大纲、教案和考核,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。
三是拓展大思政课行走课堂,激活社会育人“活水源”。通过系统性设计和组织学生走出校园,深入到社会大课堂中,将丰富的社会资源转化为有效的育人资源。构建校内实践、社区实践与线上资源“三圈层”,推行“双导师制”和“双向认证制”,把课堂延伸至生产一线、文化现场和数字平台,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。
打通校家社协同路径,汇聚育人引擎的外部动能
高校思政教育想实现质的飞跃与提升,不能局限于校园所划定的物理空间与固有概念边界,应积极拓宽视野、开放格局,着力构建一个多元主体踊跃参与、多向资源顺畅流动的开放式育人新生态。构建“家校社”三位一体、紧密配合且有机衔接的育人矩阵,让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环节,实现“全员协同发力、全程贯通衔接、全方位深度渗透”立体化育人。
一是构建家校共建生态圈,筑牢协同育人的“情感纽带”。推动家校关系由单向沟通向深度协同转变,建立“定期会商+即时反馈”机制,增强家长对学校育人理念的理解、认同和配合,逐步形成覆盖全员、贯穿全过程的家校共育生态圈,为学生成长提供坚实支持。
二是完善校社融合实践链,激活协同育人的“社会基因”。依托社区打造“15分钟育人生活圈”,统筹教育基地、科技馆、企业车间等资源,组织“职业体验周”“社区治理微课题”;联合博物馆、公益组织开设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让学生在研学中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;探索“校社双导师制”,吸纳行业专家、新乡贤参与课程与实践,形成“学习—应用—升华”的闭环。
三是创新家社协同机制,打造协同育人的“动力引擎”。学校充分发挥联结家庭与社会的“育人枢纽”功能,构建家校社信息交流共享体系和机制,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,统一思想、统一引导、统一步调;致力于打造多元化、开放性的家社互动平台,设置信息发布、在线交流、资源共享等功能模块,方便家长和用人单位随时获取学校动态、参与育人讨论、分享教育资源;邀请教育专家、家长代表和用人单位负责人定期举办家校社论坛、研讨会等活动,共同探讨育人热点问题,分享育人经验,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指导。
强化数字平台支撑,拓展协同育人的技术边界
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坚定数字化转型之路,打破时空限制,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精准推送。积极构建“互联网+思政”的全新工作格局,以“智慧+协同”为核心理念,精心打造数字化育人新生态,不断拓展育人引擎的技术边界与创新空间。
一是基础搭建,打造“智慧思政”一体化平台。构建数字化育人新生态,首要任务是搭建坚实的技术平台,集成优质课程资源、动态案例库、虚拟仿真讲堂和智能问答系统等多元模块。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,能够依据学生的学习习惯、兴趣偏好和知识掌握程度,实现资源的精准匹配与个性化推送,丰富思政教育的资源供给,提升思政教育的靶向性与实效性。
二是精准分析,建设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系统。在搭建好技术平台基础上,打造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,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,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,形成学生思想成长“画像”,动态调整教育策略,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,以实现精准施教。
三是拓展延伸,搭建产教融合数字桥梁。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实践渠道,提升育人质量,利用数字技术联结校园与社会,推动校企资源的深度融合。通过平台化整合企业技术案例、项目数据与实训系统,让学生在校园内即可接触行业前沿,拓展实践渠道。
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筑牢思政教育文化根基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育人价值,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构筑起深厚的文化根基、给予稳固的价值引领以及强劲的精神驱动力。实现这一育人目标的关键与首要举措,在于对育人资源进行全方位、系统性整合,深度挖掘并高效利用传统文化的育人效能,构建“课程教学—文化浸润—实践锤炼”三位一体的全方位、多层次育人体系。
一是强化课程中的文化浸润。将传统哲学智慧、历史典故与经典故事巧妙融入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,结合地域传统文化,打造特色课程群,推动各学科交融发展。二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。通过建设沉浸式“文化育人”场域,组织涵盖精神成长不同维度的艺术展演、经典诵读、国学讲堂等活动,形成“月月有主题、周周有活动”的育人生态,使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可感、可亲、可学,提升文化育人的全面性。三是拓展实践中的文化体验。引导学生深入非遗社区、传统村落,参与文化调研、技艺传承与志愿服务,在“行走课堂”中实现知行合一,增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互动,筑牢思政教育的文化根基,推动协同育人机制行稳致远。
健全评价激励机制,增强协同育人的运行效能
推动思政教育真正落实落细,达成协同育人常态化、长效化的目标,关键在于对思政教育过程性与考核性环节进行严格且精准的把控。构建“精准设计—高效实施—及时反馈—持续改进”的闭环式育人体系,真正实现对协同育人工作从设计到实施再到反馈改进的全过程覆盖。
一是优化教学设计中思政融入程度的评估。以“体系化设计、融入点合理性、专业与价值融合度”为核心观测点,聚焦教学目标与学科知识契合度、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融合度,确保思政教育自然嵌入课程方案,实现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有机统一,为协同育人锚定精准目标。
二是强化课堂实施的过程评价。设立校院两级督导组,采用“隐性浸润+显性引导”双轨模式,从思政元素呈现、师生互动价值引导、教学案例感染力等维度量化评分,动态校准教学行为与育人目标,强化过程把控与优化。
三是建立育人成效的追踪评价机制。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“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追踪系统”,构建学生成长档案,持续、精准跟踪其思想认知的深化轨迹、行为表现的积极转变等关键指标。通过大数据深度分析,及时洞察思政育人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与潜在问题,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。同时,将育人成效评价深度融入教师教学竞赛和本科教育审核评估体系,把评价结果与教学资源配置、教师绩效考核等紧密挂钩,激励教师主动优化教学策略。
(作者单位:yl6809永利YL集团。本文系2025年度山西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“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协同育人思政教育体系构建”的阶段性成果;项目编号:ZB1505)
来源:山西日报 2025-11-25 责编:余致楠
搜索
yl6809永利YL集团智枢
校友
内网公示
TOP